笔迹鉴定技术不断发展
当我们一谈到模仿签名,就不得不从签名设计谈起。二十世纪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在经济活动领域中开始对签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催生了艺术签名的出现,骤然间经济来往中的签名变得比任何时期都重要,人们从盖私人印章的多年陈规旧习中一下子跳了出来,纷纷研究自己的签名怎样写才更加艺术夺人眼球,更能体现个性、更加标新立异、但最重要的企图心是:确保自己签名的唯一性在经济活动中使人无法模仿,实现切身经济利益的零受损。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活跃与繁荣社会上随即衍生出模仿签名、模仿笔迹的新生行业。那么近年来网上时常出现模仿签字、笔迹模仿的广告,究竟这些笔迹模仿能否通过司法笔迹鉴定呢?
全国各地有很多当事人经常向我咨询。说实在话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下子很难做出回答。因为在理论上模仿签名、模仿签字是能够被鉴定出来的,但从现阶段的司法实践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鉴定失误、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笔迹鉴定技术方面还有待完善,而且各个鉴定机构的设备和技术也是参差不齐。如果被具有相同工作经验和良好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反向运用的话,答案将会是否定的。除了技术方面,鉴定人员的素质和相关利益也影响到鉴定结论的准确。签名作为人的一种身份识别的笔迹,在我国的法庭审判程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证据作用。作为司法鉴定的重要一环,笔迹鉴定日益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
在司法操作中,笔迹鉴定结果是作为一项证据受到法庭认可的,笔者认为:我国笔迹鉴定机构,总体来讲肯定是诚实的。
但在很多疑难案件中,由于技术水准的问题,鉴定结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比如曾轰动一时的前香港华懋集团董事局主席龚如心的遗产案,打了多年的官司,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份遗嘱的笔迹鉴定。在龚如心的两次遗产案中(一次是与其公公王廷歆之间、对于夫王德辉的遗产争夺,因此被称为“世纪遗产争夺案”。另一次是龚如心去世的千亿遗产案),世界顶尖笔迹鉴定专家两军对垒博弈足以透视出笔迹鉴定的难易,著名笔迹鉴定专家尚且如此,中国大陆的一般笔迹鉴定人员的技术水平便可想而知。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笔迹分析的准确率不容乐观。
从我实际接触的案例来看,笔迹鉴定最终结果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技术水准,一个是笔迹模仿者的技术水准和熟练程度,另一个是鉴定专家的技术高低,一般的专业人员鉴定不出来的,更高一级的专家就可能鉴定得出来。但反过来讲,模仿签名如果是由具有相同工作经验和良好技术背景的专业书法笔迹模仿高手做的话,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这就是矛和盾的关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因此,出现模仿签名、模仿笔迹的社会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这种社会现象是我国贫富不均的日益恶化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某些人为了分享富人、特权阶层的权利,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做出的存在即合理的行为。(比如说有着高超书写技艺的民间高人,本来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技艺和辛勤的汗水,像做做签名设计、写写毛笔字、卖些书法作品呀在这片财富分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地步的土地上混口饭吃,可是往往那个会被看家护院的城管追杀。)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缩小、社会财富的合理共享、社会福利的平均化、法制的日益健全,这些社会矛盾就会不治而愈,销声匿迹。
唯有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毋庸置疑这才是根治模仿签名、模仿签字的灵丹妙药!
有人则认为,模仿笔迹是重要的字迹判定依据,甚至对没有成熟的模仿笔迹进行“矫正”,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字迹。曾经通过分发大量的问卷,进行过“大学生笔迹特征调查”,利用笔迹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九型人格”,先对被调查者进行模仿笔迹测试,然后再分析其笔迹。“我们经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的主导字迹更趋向于九型人格中的第九型,即调停者,占了总有效问卷的23 .7%;由此可见,被调查的当代大学生中更趋向于充当社会的中间人。”而笔迹的模仿基本与此吻合,他认为这并不是巧合,其中必然有关联。
与此同时,他们的研究中心正在试图整理的“字迹”分析模仿,把每个字按照中国传统的九宫格分为9个部分分析,“每个部分模仿笔迹与字迹的联系,都要通过大量的统计,标本会从不同年龄、职业、性别中选取”。同时,从去年开始,该中心通过纠正学龄儿童的模仿笔迹,来记录他们字迹的改变,分为“书法组”和“临摹组”,“很多人说模仿笔迹学只是靠经验判断,经验实际上也是实验,在量上具有偶然性,我们想通过实验改变大家的这种看法”。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